近期,停牌半年之久的格力电器豪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汽车制造,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目前,业内对这桩收购案持分歧态度。
环顾资本市场,近几年,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大潮之下,中国的家电企业似乎并不甘于单纯制造家电。今年以来,以海尔、美的、格力为首的三大白电巨头的收购以及跨界并购可谓一路高歌。
白电巨头积极并购
2016年以来,中国白电巨头的表现堪称惊艳。
8月18日晚,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司拟作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收购完成后,珠海银隆将成为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并纳入格力电器合并报表范围。同时,格力电器还增发100亿元人民币进行配套融资。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自2009年进行产业化投资,要打造的是以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智能电网调峰调频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8月23日,董明珠在珠海的重组媒体说明会上表示,格力收购银隆,不是为了要造车,而是更看重银隆在新能源和储能方面的技术。董明珠说:“银隆的电池可以10年不用投入一分钱,无论是高温60度、低温零下50度都可以运营,电池60分钟充满,绝不用担心有起火的风险。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产品质量条件,银隆全都实现了。格力如果自己选择开发新能源,投入的研发经费极有可能超过100亿,且难以保证成果。因此收购银隆是一举多得。”
在白电行业里,美的收购库卡则受到业内认可。美的集团此前发布公告,宣布截至北京时间2016年8月4日,针对库卡集团要约收购的额外要约期已经结束。本次收购所有流程结束后,美的集团将持有库卡集团94.55%股份。在此之前,库卡的第一大股东为德国私人持股工程企业福伊特集团,持股比例也只有25%。至此,美的有望完成对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的收购。
据业内消息,机器人已经在美的空调制造系统规模化使用,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美的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的空调营收规模500亿元,对应工人数量超过5万人;2014年,美的空调业务营收规模接近700亿元,对应工人数量下降至2.6万人。这就是机器人替代人工带来的效益。
在收购库卡之前,美的于今年6月底斥资33.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在收购完成后,美的将获得40年东芝品牌的全球授权及超过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
另外,海尔对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也是一个重要案例。今年6月7日,海尔宣布以55.8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成为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营收下滑谋求转型
受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三家白电巨头出现近三年来的营收滑铁卢。
2015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为977.45亿元,同比下降29.04%;净利润为125.32亿元,同比下降11.46%。青岛海尔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897.5亿元,同比降低7.4%;净利润43亿元,同比下降19%。美的集团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384.4亿元,在家电行业整体增速下滑的背景之下,同比微降2.28%;而净利润达127亿元,同比增长21%。
各家企业都对营收下降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今年4月曾在媒体表示,收入下降“不用慌”。她认为空调市场需要消化一下,而去年格力主动对空调价格进行调整,有的降价200元—300元,有的甚至降价1000元,因而影响了营收。青岛海尔解释称,造成下滑较多的原因分别是同行低价竞争以及业务经销模式调整。
智能化战略提速
家电行业的持续低迷促进三大白电企业加快转型,就三大巨头而言,其转型各有各的路径,但都离不开互联网。
海尔被公认为最早确立智能化观念的企业。在2013年海尔就发布了“绿智能”趋势。时隔一年,海尔就发布了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数据显示,2015年海尔生态圈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倍。海尔表示,将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为消费提供智慧家居解决方案。
美的集团在白电业务的基础上也推出了智能家居战略,由空气、水、食物与营养等多个生态圈构成。2015年美的明确了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双智”战略。
就连一直专注于制造行业的格力电器也将触角的一部分伸向了互联网。2015年,格力的智能电器产品,已覆盖抽油烟机、嵌入式消毒柜、IH电饭煲、电压力煲、燃气灶等。此外,格力还建立起“e+e”智能环保家居系统。前不久大手笔收购珠海银隆公司有利于公司进军新能源和储能领域。
中怡康数据显示,智能电视在2015年10月已经达到76%的渗透率,比2013年上升近30个百分点。但白电各类智能零售渗透率则都很低,其中空调为6.8%,冰箱为3.7%,洗衣机为5.2%。这一部分留白给了智能白电更大的想象空间。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认为,站在全球大格局下看,2016年上半年发生在美的、海尔两大白电巨头身上的三起大型国际并购,是一个可多角度解读的信号。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30年前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大规模扩张。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白电产业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世界品牌。